欢迎光临爽报娱乐新闻 YesDaily.com




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曼:工资低落别怪机器人!

发布时间:2024-04-26 爽报 YesDaily.COM 215

近年来每当触及工资低迷议题,评论矛头往往指向机器人抢走工作。这种论调俨然已蔚为常识,进而影响政策措施,比方说提倡“全民基本收入”的运动,就是因为认定工作只会愈来愈稀少、机器人接掌经济的末日灾难将至。

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驳斥这种论调并非事实。他在15日纽约时报专栏撰文指出,回顾过去40年来,美国劳工之所以遭受工作流失和工资低落,最主要因素不是自动化,而是与政治和权力更有关系。

先界定何谓“机器人”(robot)。机器人外观未必像电影“星际大战”里的人形机器人C-3PO,克鲁曼说,从经济观点来看,凡是“能运用科技完成先前人工工作”之物,都可称为机器人。

就这个定义而论,机器人改造经济已长达数世纪之久。早在1821年,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(David Ricardo)就已撰文探讨机械带来的破坏性效应。

露天采矿和山顶移平等技术促成煤矿开采彻底转型,导致1950年至2000年煤矿生产几乎倍增,但采煤机械化也导致煤矿工从47万人降到如今不到8万人。码头装卸工曾活跃各大港市,但随着货运货柜化,1970年代迄今全球贸易激增的同时,从事“船货处理”的美国劳工数已锐减三分之二。

由此看来,科技带来的破坏性效应并不是新的现象。话虽如此,自动化取代人力的趋势是否正在加速?克鲁曼表示,从数据研判,并没有。若是机器人正大量取代劳工,剩余劳工每人的生产的东西数量(即劳工生产力)理应飙升才对;事实上,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中期的生产力增幅,远大于2000年代中期至今的增幅。

克鲁曼指出,科技带来改变是旧闻,新的发展是:劳工未能分享到科技进步的果实。

科技进步的过程总是有受害者,煤矿业就业人数下降已重创许多家庭,许多工作一去而不复返,港市劳力工作流失助长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都市社会危机。但之前生产力提升通常会转化为大多数劳工的工资上涨,直到1970年代后这种关联性才被打破。这可不是机器人的错。

那是谁的错?克鲁曼说,愈来愈多经济学家认为,造成工资停滞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劳工议价力式微,而这是肇因于政治因素。

他指出,过去50年来,劳工生产力激增150%,但经通膨调整的美国联邦最低工资却下降三分之一。为何分歧这么大?显然是政治因素使然。

克鲁曼解释,工会式微,从1973年美国民间企业劳工有25%是工会劳工,到如今降到只有6%,反映美国政治环境对劳工筹组工会敌意甚深,对雇主却很友善。

工会式微已造成巨大影响。以卡车货运业为例,卡车司机昔日是待遇好的工作,但现在酬劳比1970年代缩水三分之一,而且工作条件恶劣。去工会化(de-unionization)是主因。

克鲁曼认为,现在所谓“机器人末日”(robot apocalypse)之说,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伎俩——避免正视美国现行制度被操弄成不利劳工的问题。这跟借由大谈“技能缺口”(skills gap),企图转移各界对烂政策导致失业人数居高不下的注意,如出一辙。

他呼吁进步改革人士不应陷入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宿命论思维。劳工有能力、也应该获得更好的待遇;若是没有,应该责怪政治领导人,不要错怪机器人。


标签:  
0